close
2009年6月7日星期日,天氣晴。
這個星期六要補上星期端午連假的彈性假,所以要上班,假日僅剩1天,要好好利用,把拔選了瑞芳的金字碑古道(咦!最近咱們家好像都在基隆附近晃)。
金字碑古道的由來,根據金字碑登山口立一古道解說牌說明如下:淡蘭古道,據載最初係平埔族人因狩獵而踏出之山徑,後因墾民東移拓荒而漸成道路,路線前後凡三變。清嘉慶十五年(1810)後,淡蘭古道遂成為入蘭之「官道」與「正道」,為台北與宜蘭之間,商旅及食貨往返必經之孔道。同治六年(1867)冬,台灣鎮兵劉明燈,率兵北巡,由淡入蘭,有感於先民開疆拓土之艱辛,與山道雄偉磅礡之風景,乃題下「金字碑」、「虎字碑」、「雄鎮蠻煙碑」供人瞻仰。這段古道因當年碑文嵌上金箔而被稱為「金字碑古道」,與草嶺古道同屬淡蘭古道之一。
我們一樣走中山高接62號快速道路,從瑞芳交流道下去左轉往九份方向,再接北37鄉道,直行到小粗坑古道旁的九芎社區,過了九芎橋後,180度回頭彎到橋下與橋平行的小路,往前一點右邊向上的路就是通往金字碑古道的路,路口就有標示了。
我們原先把車停在路口的涼亭旁(這個涼亭名為「懷德亭」,是為了懷念瑞三煤礦創辦人李建興所建,亭內有他的半身雕像),但下車後往上走了一小段路,完全無遮蔽的產業道路,太陽熱辣辣地曬在頭上,受不了,又回頭開車直到金字碑古道的入口處。有趣的是,這條通金字碑古道的產業道路旁有一條整建過的溪流,一截一截的攔水壩形成了一個一個的水池,一群大人和小朋友或光著身子,或穿著泳衣在泡水玩,一旁還有人拿著釣竿在釣魚呢!這條溪流其實就是台灣採金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粗坑溪,清光緒十六年(1890年)劉銘傳興建基隆至台北之間鐵路,築路工人在八堵橋下發現金沙,遂溯溪而上至九芎橋,循著大粗溪,依次發現大粗坑、九份、金瓜石金礦,因此開展了台灣的金礦傳奇,至今大粗坑溪上游仍有一昇福坑金礦場仍在開採黃金。再上去一點兒,則是侯硐國小的舊址,毁於數年前的象神颱風,至今未拆除,至於新校址是在北37鄉道上,蓋得十分新穎,頗有造型。
涼亭旁有一塊石頭標示”九芎橋”
往金字碑古道的產業道路標示
天氣炎熱,大粗坑溪內戲水的人人山人海
侯硐國小舊址,殘破不堪
侯硐國小前的小橋-登仙橋
天氣真的好熱,太陽好大
把車停在古道前,這裏是產道的底端,右邊是金字碑古道,左邊則是往大粗坑古道,我們往右過淡蘭橋,古道口有一個涼亭,竟然有一家人在裏面烤肉,真是了不起的沒公德心啊!古道入口就在一片濃蔭中,乍然從白花花的陽光下走入,身心皆為之一涼。
我們的車子就停在古道外產道上
金字碑古道到了(往左是大粗坑古道)
古道口的淡蘭橋
古道口的說明牌
遠望古道內,幽靜涼爽
金字碑古道全程均已鋪設水泥或石板,主要以階梯形式往上,走來還蠻清鬆的,一路上看到許多不知名的昆蟲,隨時都有蝴蝶在面前翩翩起舞,而蟬鳴更是振耳欲聾,路旁的植物多以低海拔闊葉雜木林為主,比較奇特的,是看到許多長闊葉的滕蔓植物攀爬滿整棵樹,彼此共生的欣欣向榮。山上溼氣很重,許多路段的石板上常長滿了青苔,下雨時可能會很滑。
古道有時是石階
有時是水泥斜坡
路上的說明牌
半路上的休憩平台
共生的樹與藤
路旁樹上的大毛毛蟲(超過成人的手掌大)
古道上有路可通侯牡公路
有些地方的路面生滿了青苔
金字碑並不是在古道的終點,而是在全程大約三分之二的地方,刻鏤在一片山壁上,字已模糊又是篆體,看不太清楚也看不太懂,幸好旁邊有解說牌,全文如下:雙旌遙向淡蘭來,此日登臨眼界開;大小雞籠明積雪,高低雉堞挾奔雷;穿雲十里連稠隴,夾道千章蔭古槐;海上鯨鯢今息浪,勤修武備拔良材。(同治六年(1867)台灣總兵劉明燈北巡至此所提)同治六年(1867年)劉明燈北巡至此,距鴉片戰爭(1840年)已27年,距英法聯軍之役(1856年)11年,戰火稍息,清廷師夷之法,如火如荼地展開自強運動,號為「同治中興」,江南製造局、福州造船廠紛紛設立,舉國充滿「勤修武備拔良材」的奮發景象。然而,劉明燈北巡噶瑪蘭立此碑文不過四年,便爆發牡丹社事件(1871年)。日艦強登恆春,佔地索賠;再13年,發生清法戰爭(1884年),法軍攻佔基隆。十年後,清日爆發甲午戰爭(1894年),清廷慘敗,自強夢碎,被迫割讓台灣。此後,五、六十年間,台灣先遭受異族統治,戰後雖然重返祖國懷抱,但隨即捲入中國內戰烽火。百年間,政權幾度更迭,遂產生國家及民族認同之議題,糾葛百年,難以解繫。(錄自Tony的自然人文筆記http://www.tonyhuang39.com/tony0033.html)
金字碑就在吉米前方左側的石壁上
吉米也凝神細望上方石碑
金字碑年代久遠,碑面斑駁,遙想百餘年前古事,令人唏噓
過了金字碑後,是一串之字形的上坡階梯,走到最後會到達一個小平台,上面有一座小小的土地公廟及一個涼亭(探幽亭),中間的廣場上立著一個石碑,聽說是「奉憲示禁碑」,字跡已完全無法分辨,年代較金字碑更為久遠,立於清咸豐元年(1851年),內容大致為警告路人勿濫砍伐附近山林,此碑被喻為台灣最早的環保碑文。
了金字碑是一溜往上的階梯
阿亮到達小平台
平台上的土地公廟
馬麻靠在「奉憲示禁碑」上
結果石碑側面上爬著一隻毛毛蟲,毒毛刺得馬麻又痛又癢
這個小平台的另一側通往102號公路,是九份、牡丹、侯硐的交界,往右土地公廟的後方可再爬到三貂山,往左探幽亭的後方則可再爬到牡丹山,把拔選擇往三貂山的方向向上繼續爬,馬麻和阿亮則到此為止。
在等待把拔的時候,有一家五口(爸爸、媽媽、奶奶、一對兒女)也上了小平台,大家小聊了一會兒,發現同樣都是在假日到處爬山的家庭,很有趣,後來把拔下來了,那個爸爸一直問把拔上面的情形,羨慕的很呢!
把拔說上面的路不明顯,多為荒草湮没,顯然是少有人走(其實從小平台上根不看不出上山的路),很崎嶇、很溼,不適合婦孺隊爬啦!
往三貂嶺山入口
山路難行呀!
把拔,好難爬,好吃力哦!
什麼!又要爬大石頭啊!
山路上奇怪的花
三貂嶺山山頂
三貂大崙
小平台上的眺望很廣,向侯硐方向看,瑞芳、九份一帶山稜清晰可見,甚至遠及東北海岸深澳漁港、基隆嶼等地,觸目而望,景緻極佳;向蘭陽方向望,則因空氣中懸浮粒子太多,模糊不清,看不太到。
看到遠方的海了嗎?
我們在小平台上休息了一會兒就往下走,阿亮急著下去大粗坑溪玩水,走的飛快,下坡的路一向是他的強項,把拔和馬麻一路追趕,好像沒多久就回到古道口,把車開到可以玩水的地方時,人群已散,只餘下零零落落往上走的小朋友和幾隻釣魚的小貓,水很涼,我們在那兒盤旋了不久,也就上車打道回府了。 在大粗坑溪畔玩水
這個星期六要補上星期端午連假的彈性假,所以要上班,假日僅剩1天,要好好利用,把拔選了瑞芳的金字碑古道(咦!最近咱們家好像都在基隆附近晃)。
金字碑古道的由來,根據金字碑登山口立一古道解說牌說明如下:淡蘭古道,據載最初係平埔族人因狩獵而踏出之山徑,後因墾民東移拓荒而漸成道路,路線前後凡三變。清嘉慶十五年(1810)後,淡蘭古道遂成為入蘭之「官道」與「正道」,為台北與宜蘭之間,商旅及食貨往返必經之孔道。同治六年(1867)冬,台灣鎮兵劉明燈,率兵北巡,由淡入蘭,有感於先民開疆拓土之艱辛,與山道雄偉磅礡之風景,乃題下「金字碑」、「虎字碑」、「雄鎮蠻煙碑」供人瞻仰。這段古道因當年碑文嵌上金箔而被稱為「金字碑古道」,與草嶺古道同屬淡蘭古道之一。
我們一樣走中山高接62號快速道路,從瑞芳交流道下去左轉往九份方向,再接北37鄉道,直行到小粗坑古道旁的九芎社區,過了九芎橋後,180度回頭彎到橋下與橋平行的小路,往前一點右邊向上的路就是通往金字碑古道的路,路口就有標示了。
我們原先把車停在路口的涼亭旁(這個涼亭名為「懷德亭」,是為了懷念瑞三煤礦創辦人李建興所建,亭內有他的半身雕像),但下車後往上走了一小段路,完全無遮蔽的產業道路,太陽熱辣辣地曬在頭上,受不了,又回頭開車直到金字碑古道的入口處。有趣的是,這條通金字碑古道的產業道路旁有一條整建過的溪流,一截一截的攔水壩形成了一個一個的水池,一群大人和小朋友或光著身子,或穿著泳衣在泡水玩,一旁還有人拿著釣竿在釣魚呢!這條溪流其實就是台灣採金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粗坑溪,清光緒十六年(1890年)劉銘傳興建基隆至台北之間鐵路,築路工人在八堵橋下發現金沙,遂溯溪而上至九芎橋,循著大粗溪,依次發現大粗坑、九份、金瓜石金礦,因此開展了台灣的金礦傳奇,至今大粗坑溪上游仍有一昇福坑金礦場仍在開採黃金。再上去一點兒,則是侯硐國小的舊址,毁於數年前的象神颱風,至今未拆除,至於新校址是在北37鄉道上,蓋得十分新穎,頗有造型。
涼亭旁有一塊石頭標示”九芎橋”
往金字碑古道的產業道路標示
天氣炎熱,大粗坑溪內戲水的人人山人海
侯硐國小舊址,殘破不堪
侯硐國小前的小橋-登仙橋
天氣真的好熱,太陽好大
把車停在古道前,這裏是產道的底端,右邊是金字碑古道,左邊則是往大粗坑古道,我們往右過淡蘭橋,古道口有一個涼亭,竟然有一家人在裏面烤肉,真是了不起的沒公德心啊!古道入口就在一片濃蔭中,乍然從白花花的陽光下走入,身心皆為之一涼。
我們的車子就停在古道外產道上
金字碑古道到了(往左是大粗坑古道)
古道口的淡蘭橋
古道口的說明牌
遠望古道內,幽靜涼爽
金字碑古道全程均已鋪設水泥或石板,主要以階梯形式往上,走來還蠻清鬆的,一路上看到許多不知名的昆蟲,隨時都有蝴蝶在面前翩翩起舞,而蟬鳴更是振耳欲聾,路旁的植物多以低海拔闊葉雜木林為主,比較奇特的,是看到許多長闊葉的滕蔓植物攀爬滿整棵樹,彼此共生的欣欣向榮。山上溼氣很重,許多路段的石板上常長滿了青苔,下雨時可能會很滑。
古道有時是石階
有時是水泥斜坡
路上的說明牌
半路上的休憩平台
共生的樹與藤
路旁樹上的大毛毛蟲(超過成人的手掌大)
古道上有路可通侯牡公路
有些地方的路面生滿了青苔
金字碑並不是在古道的終點,而是在全程大約三分之二的地方,刻鏤在一片山壁上,字已模糊又是篆體,看不太清楚也看不太懂,幸好旁邊有解說牌,全文如下:雙旌遙向淡蘭來,此日登臨眼界開;大小雞籠明積雪,高低雉堞挾奔雷;穿雲十里連稠隴,夾道千章蔭古槐;海上鯨鯢今息浪,勤修武備拔良材。(同治六年(1867)台灣總兵劉明燈北巡至此所提)同治六年(1867年)劉明燈北巡至此,距鴉片戰爭(1840年)已27年,距英法聯軍之役(1856年)11年,戰火稍息,清廷師夷之法,如火如荼地展開自強運動,號為「同治中興」,江南製造局、福州造船廠紛紛設立,舉國充滿「勤修武備拔良材」的奮發景象。然而,劉明燈北巡噶瑪蘭立此碑文不過四年,便爆發牡丹社事件(1871年)。日艦強登恆春,佔地索賠;再13年,發生清法戰爭(1884年),法軍攻佔基隆。十年後,清日爆發甲午戰爭(1894年),清廷慘敗,自強夢碎,被迫割讓台灣。此後,五、六十年間,台灣先遭受異族統治,戰後雖然重返祖國懷抱,但隨即捲入中國內戰烽火。百年間,政權幾度更迭,遂產生國家及民族認同之議題,糾葛百年,難以解繫。(錄自Tony的自然人文筆記http://www.tonyhuang39.com/tony0033.html)
金字碑就在吉米前方左側的石壁上
吉米也凝神細望上方石碑
金字碑年代久遠,碑面斑駁,遙想百餘年前古事,令人唏噓
過了金字碑後,是一串之字形的上坡階梯,走到最後會到達一個小平台,上面有一座小小的土地公廟及一個涼亭(探幽亭),中間的廣場上立著一個石碑,聽說是「奉憲示禁碑」,字跡已完全無法分辨,年代較金字碑更為久遠,立於清咸豐元年(1851年),內容大致為警告路人勿濫砍伐附近山林,此碑被喻為台灣最早的環保碑文。
了金字碑是一溜往上的階梯
阿亮到達小平台
平台上的土地公廟
馬麻靠在「奉憲示禁碑」上
結果石碑側面上爬著一隻毛毛蟲,毒毛刺得馬麻又痛又癢
這個小平台的另一側通往102號公路,是九份、牡丹、侯硐的交界,往右土地公廟的後方可再爬到三貂山,往左探幽亭的後方則可再爬到牡丹山,把拔選擇往三貂山的方向向上繼續爬,馬麻和阿亮則到此為止。
在等待把拔的時候,有一家五口(爸爸、媽媽、奶奶、一對兒女)也上了小平台,大家小聊了一會兒,發現同樣都是在假日到處爬山的家庭,很有趣,後來把拔下來了,那個爸爸一直問把拔上面的情形,羨慕的很呢!
把拔說上面的路不明顯,多為荒草湮没,顯然是少有人走(其實從小平台上根不看不出上山的路),很崎嶇、很溼,不適合婦孺隊爬啦!
往三貂嶺山入口
山路難行呀!
把拔,好難爬,好吃力哦!
什麼!又要爬大石頭啊!
山路上奇怪的花
三貂嶺山山頂
三貂大崙
小平台上的眺望很廣,向侯硐方向看,瑞芳、九份一帶山稜清晰可見,甚至遠及東北海岸深澳漁港、基隆嶼等地,觸目而望,景緻極佳;向蘭陽方向望,則因空氣中懸浮粒子太多,模糊不清,看不太到。
看到遠方的海了嗎?
我們在小平台上休息了一會兒就往下走,阿亮急著下去大粗坑溪玩水,走的飛快,下坡的路一向是他的強項,把拔和馬麻一路追趕,好像沒多久就回到古道口,把車開到可以玩水的地方時,人群已散,只餘下零零落落往上走的小朋友和幾隻釣魚的小貓,水很涼,我們在那兒盤旋了不久,也就上車打道回府了。 在大粗坑溪畔玩水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